據說2015年的經濟增幅是25年來最小的,不過,說起來增幅這個詞怎么理解呢?經濟增量?按照增量這個
詞來理解的話,就像2014年,廠里一共做了是100萬只絲攻,比2013年多10萬只,增量是10%,那么如果
沒有這個增量,呢,2015年,沒有增量,那還是做了100萬只,有增量是在100萬只絲攻的基礎上增加,
對吧,但是經濟的增量并非如此,看看,東莞,之前漫山遍野的招工,小吃,地攤,站街女,現在呢,
街上稀稀拉拉,基本上沒什么人,廠房呢?以前的廠房根本是供不應求,就算一直在建,也是不夠,現
在很多廠房都掛著招租的牌子,而且一直在建設,但是出租率很低,以前的很多廠,是純粹的手工廠,
做電子代加工二手單,三收單的,做手工的,現在都已經很少了。
不單單是表現在宏觀經濟上,具體到 絲攻生產行業也是如此,之前,在2007年到2013年之前,小徑手機螺母絲攻,真的是供不應求,不單單 是小徑手機螺母絲攻,加工手機主板的M1.4X0.3絲攻,加工手機殼的M1.6X0.35絲攻,等都是供不應求, 當然,那個時候生產絲攻的人少,但是需要絲攻的加工廠很多,聽聞,那個時候,代加工的訂單,可以 有6手單,這么夸張,聽起來,但是在當時確實實際情況,蘋果把訂單,下給富士康,富士康做不完,就 發給大的代加工廠,這算是二手單,然后代加工廠仍然做不完,就再下發給別的代加工廠,別的代加工 廠,仍然做不完,然后就這樣依次派發,即便是到了6手單那里,仍然是可以做,只是利潤沒那么高了而 已,現在別說是6手單了,就連2手單,都很少聽說了,一方面當然是人工成本高,工資從600一直漲到現 在2800左右,這還是普工的工資呢,人工成本高,當然會降低人力優勢,然后很多廠,理所當然的遷移 到了人工成本很低的國家,比如說越南,越南是一個典型的剛實行TPP的國家,窮,比剛改革開放的中國 那會兒還窮,但是是民主國家,而且跟西方關系維持的不錯,所以,很多廠都搬過去了,當然,那里的 訂單就多了,但是局限的是,越南的基礎工業水平低,M0.8X0.2加工不銹鋼的絲攻根本做不出來,所以 ,蘋果的M0.8X0.2的絲攻訂單,才會從越南,發到國內,而非直接發到國內。